“巴黎贝甜”事件,折射出什么社会现象?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9月3日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的回应》后,“巴黎贝甜”事件便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酵开来。

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巴黎贝甜”事件的时间线。

4月23日–26日:因疫情封控而被安置在“巴黎贝甜”培训中心的员工,开始利用培训中心的设备,把自己制作的面包,提供给周边居民。

4月27日:培训中心停止服务,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被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曝光。

8月12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巴黎贝甜”面包店关联公司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罚款58.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9月3日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微信发布关于“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的回应,称相关处罚是依据《食品安全法》法定最低幅度给予从轻处罚。

目前,网络上出现两种舆论声音。

一种认为“巴黎贝甜”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能够为市民提供新鲜制作的面包,且不抬高价格,为周边市民解决了“吃”的问题,是事权从宜。应酌情处理,上海市市监管局的处罚未免太不近人情,引发了“情法冲突”,甚至部分上海市民冲向“巴黎贝甜”进行疯狂采购,要为他们挽回处罚的损失。

另一种舆论声音则透露出这样一个关键信息,此次事件的曝光是因为“巴黎贝甜”员工举报,举报原因是加班期间不管伙食还没有加班费。

于是,部分舆情反转,且牵出“巴黎贝甜”原来是韩国的一家品牌。

今天,我们不被网上舆论带节奏,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等待事件进一步的明朗化。

那么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讨论的是:在事件发酵后,为什么会有大家一边倒地声援“巴黎贝甜”,且合力要为他们挽回损失这种现象的出现?

包括去年河南遭遇特大暴雨,鸿星尔克“破产式”捐款事件,引发的大量网民自发进行的“野性消费”现象。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温情。

“好人难当”导致大家选择明哲保身。老人摔倒不敢扶,因为有前车之鉴,扶了之后反被讹;见义勇为不好当,是因为有多少“英雄”在牺牲自己见义勇为之后,得到的却是被救者家人的不理解,徒留“英雄”的父母伤悲。

在四川森林火灾、鸿星尔克捐款、“巴黎贝甜”被罚这样的事件发生之后,引发的网络上这样“疯狂”行为,正是普通百姓对这种社会正能量的渴望所表现。

我们的社会太需要传递这样暖心感人的正能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生息繁衍的精神支撑,也是这世间的一抹温情。

如今网络信息发达,但凡事都有利弊两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舆论为我们的“英雄”正名,讨公道,但也一定要有自己冷静客观的判断,不要轻易被带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